首页 >> 理财 >> 关于理财,比“收益”更重要的是… 小猫倩倩
详细内容

关于理财,比“收益”更重要的是… 小猫倩倩

说到理财,大家往往最关心“收益”。各大银行、借款平台与基金公司深谙其道,宣传自家产品的时候都会把最吸睛的“收益”放在极其醒目的地方。比如我写文章的时候随手截的这张屏。



一年上涨43.88%,有几个人不心动呢?


前几天一个朋友问起我最近的收益,然后喵就把自己的持仓截图给他看了(当时发给他的是没打码的图)。





然后这个朋友也没有细问就把毕业以来的全部积蓄砸入了股市,并且用大部分钱买了其中涨幅最高的那一支,结果第二个星期大盘就一片飘绿……他最看好的那支股票,给他带来了数万元损失


我听说以后痛心疾首,直呼“你怎么可以把所有钱都放在股市里!”一来是我证券账户中本金比他少,受波动影响没那么大;二来是我买的股票组合有涨有跌,加上以前的收益,总数至少还是正的。然而朋友就没那么幸运了。。


考虑到只看“收益”有许多坑,今天有必要来和大家聊聊“比收益更重要的事” 。


1.历史收益并不能代表未来


前一年还在上涨的股票,第二年就有可能跌;连续两年都表现平平的股票,未来也可能大涨。即使是同样一支股票,你在不同点买入结果也是不同的:可能你同事买这支股票赚了钱,等你建好仓就一路飘绿。


买股票最重要的是分析公司赚钱的逻辑,去研究财务报表,研究护城河,研究市场容量,研究行业政策……最后得出一个“靠谱”的结论。所谓“分析10小时,估值10分钟” ,这才是买股票正确的打开方式。


2.合理进行资产配置


所谓“资产配置”,就是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”。


理财本身不是为了穷其一生有花不完的钱,而是为了能够更幸福地生活。在投资股票、基金等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时候,我们不能盯着收益觉得“投入的钱越多赚得越多”,也要想到“投入的钱越多,万一跌了岂不是亏得很惨”。因此,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决定“用多少钱买什么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

这张图叫做“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”,是一种常见的资产配置方式。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把资产分成4个账户,按照固定比例配置四个账户的资产,才能保证资产稳健增长。



第一账户是“日常开销账户”,目的是维持短期开销,通常为3-6个月的生活费。比如说生病、离职但短期内还未找到下家、旅行等等“日常生活外的支出”,都需要动用这个账户里的钱。它可以让你在面临短期风险时不至于惊慌失措。


第二账户是“保障账户”,专门解决突发的大额开支,比如意外事故、重大疾病等,占总资产的20%。保险的目的就是保障,为了发生风险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我们经济上的支持,不至于因为一场意外或者罹患重病耗尽所有积蓄,让原本遭遇不幸的家庭因为贫穷而雪上加霜。其实这个账户是最容易被年轻人忽略的。刚摆脱月光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多少闲钱,攒够了“日常开销账户”以后,就要开始考虑为自己购买保险啦。这个后面我们细说。


第三账户是“收益账户”,就是“生钱的钱”。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,但高风险的产品并非都有高收益;太少的话,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。购买理财产品之前,一定要先测一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(一般各种理财APP都会先让你测试才能买),再决定买哪些、买多少。这部分的比例根据风险承受度不同有几种不同的算法,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给的比例是30%,“五五法则”给的比例是50%,还有一种风险承受度更高的算法是(100-当前年龄)%(比如说25岁,高风险账户最大占比就是总资产的75%。但不管是哪一种,都一定要认真学习投资知识才能去购买,否则大概率会成为股市中“七亏两平一盈”中的那个“七”


第四账户是“保本增值”的钱,比如养老金等,大约占总资产的40%。这部分资金不可以随意动用,不能双十一来了买买买或者想出去旅行就花掉了。怕控制不住自己的话,可以采用定投的方式买灵活性较差的定期储蓄或基金。如果你风险承受能力较低,担心买太多股票和基金会损失本金的话,可以在这个账户里多放一些钱。


大家不必拘泥于公式的具体配比,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比如说我每个月的收入除去日常开销,结余部分1/3会放置到证券账户买股票、基金,2/3用来买债券、货币基金等低风险投资品;每年发年终奖之后会缴纳重疾险和意外险的保费,不影响月度现金流;余额宝存放了6个月左右可以随去随用的生活费。


3.保险


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“第二账户”——保险。上个月有一篇刷屏朋友圈的文章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》,作者记录了岳父“从流感到肺炎、从门诊到 ICU,29 天阴阳两隔的经历”,读之令人唏嘘。隔三岔五也总是能看到朋友圈里轻松筹的信息,募捐的对象常常是我们的身边人:风华正茂的年纪,在伙伴们都开始全新的人生旅程旅程的时候,却要孤独地走向死亡。


没有人希望不测发生在自己的家庭,但是,如果能够有一份重疾险或者意外险分担不幸的话,受伤或生病的亲人就能得到更好的治疗,也不会为了给一个人治病而倾家荡产,留下悲痛欲绝的至亲难以维持生计。


很多人购买的第一份保险,往往就是因为亲戚或者朋友是保险公司的代理人,或者身边的人觉得某种保险产品特别好,然后热情地向你推荐。但事实上,保险有许多坑。比如说,家人生病,拿着重疾险保单去理赔,却被告知不在理赔范围内;再比如说,买了看似“划算”的返还型保险,结果算下来利息还不如定投基金高,保额也没多少。


保险有很多种类,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有三种:寿险、重疾险和意外险。



购买保险有几条重要的原则:优先购买消费型保险而非返还险;先大人后小孩,优先保障家庭经济支柱;不仅要有保险,而且保障的额度要足够;保障全面:考虑各方面的风险,在配置寿险、重疾险和意外险的前提下,再考虑医疗住院险;保费适当:保费开支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。



技术支持: 极客网络 | 管理登录
seo seo